(眯眼远视)
其二,久视。《广韵·目部》:“䀛眼,久视。”
其三,黎明。关于这个“一曰旦明也。”钮树玉《说文解字校录》:“(《玉篇》无‘旦明’句,余同。则‘旦明’句疑后人误仞䀛而增。”也就是说,这第三个本义很可能是后人硬加上的。但典籍中有应用实例,班固《幽通赋》:“䀛昕寤而仰思兮,心矇矇犹未察。”李善注:“曹大家曰:‘䀛昕,晨旦明也。’”刘禹锡《大唐曹溪第六祖大鉴禅师第二碑》:“维如来灭后,中五百岁而摩腾、竺法兰以经来,华人始闻其言,犹夫重昬之见䀛爽。”这里的“䀛爽”与“重昬”相对,显然就是指黎明。
(黎明的水边)
这三个本义之外,还有一个用法:
不正视。《广韵·末韵》:“䀛,不正视”。
(二) wù。这个读音出自《集韵》。瞑;昏。《集韵·物韵》:“䀛,瞑也。”《字汇补·目部》:“䀛,冥莫也。”《古文苑·刘歆<遂初赋>》:“飘寂寥以荒䀛兮,沙埃起而杳冥。”章樵注:“䀛,犹冥莫也。”
(三) mà。同“䀣”。恶视。《集韵·黠韵》:“䀣,恶视。或从勿。”
䀛的小篆写法如图:
(䀛的小篆写法)
注意它字形上与“眕”的区别。
3、眕。读 zhěn。《说文解字》给出的解释是:“眕,目有所恨而止也。从目,㐱声。”形声字。本义是眼有所怨恨、遗憾却能抑止自己。就是自重,抑制。
《尔雅·释言》:“眕,重也。”郭璞注:“谓厚重。”王筠《说文句读》:“《释言》:眕,重也。案:重者,不敢轻举妄动也。与‘止’义合。”
《左传·隐公三年》:“夫宠而不骄,骄而能降,降而不憾,憾而能眕者鲜矣。”杜预注:“降其身则必恨,恨则思乱,不能自安自重。”孔颖达疏:“憾而不能眕,言其心难自抑。”《左传》这句话的意思是:那种受宠而不骄傲,骄傲而能安于地位下降,地位下降而不怨恨,怨恨而能克制的人,是很少见的。这里的眕,即自重,克制,抑制。
(眼中有恨却能自重克制)
本义之外,“眕”还有一个用法:视。袁枚《子不语·煞神受枷》:“(淮安李姓者)妻六旬矣,偶祷于城隍庙,恍惚见二弓丁,升一枷犯至。眕之,即红发神也。”
眕的小篆写法如图:
(眕的小篆写法)
4、瞟。读音有三个:
(一) piǎo。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《说文解字》标注的读音,给出的解释是:“瞟,[目祭](读qì)也。从目,票声。”本义是斜视;偷看。
(瞟了一眼)
徐锴《说文系传》:“微视之也。”段玉裁注:“今江苏俗谓以目伺察曰瞟。”朱骏声《说文通训定声》:“今俗谓邪视曰瞟白眼。”《红楼梦》第二十八回:“(宝玉)脸瞧着黛玉说,却拿眼睛瞟着宝钗。”
(宝玉、黛玉和宝钗)
本义之外,瞟还有其他用法:
(1)一目病。《广韵·小韵》:“瞟,《埤苍》云:一目病。”
(2)目小貌。《集韵·小韵》:“瞟,目小貌。”
(3)眼边。《字汇·目部》:“瞟 ,目际。”际,指的是边际。
(二) piào。读音出自《集韵》。晒。《集韵·笑韵》:“瞟,晒也。”
(三) piāo。读音出自《广韵》。明察。《集韵·笑韵》:“瞟,明察也。”
瞟的小篆写法如图:
(瞟的小篆写法)
“㶾”,是“票”的异体字,小篆的字体从“㶾”。
(【说文解字】之646,部分图片源自网络)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